原标题:乡村壁画描绘新生活“我们家也得行动了,把旧房翻建成新房,搞得漂亮些,也请外国画家画个大壁画。”新春时分,在东川区最南边的阿旺镇关中村江湾地小组,村民张德做一家商量妥一个新决定。“听驻村工作队的孙老师说,我们关中村以后要有100幅国际艺术壁画,还要发展乡村艺术旅游。”平时在外打工、春节回家过年的女儿举手赞同。元宵节刚过,全家总动员就开始了拆旧建新。老张女儿口里的孙老师,就是关中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兼队长孙海平。2017年2月,孙海平从昆明学院到关中村驻村后,就思考着如何把扶贫工作和自己的艺术专业结合起来。他发现村里新建的房子都是白墙,想把白墙利用起来。“我从事绘画专业,来到村里后,被这里美丽的自然环境所吸引,眼里看到的全是绿水青山,非常适合作画。”于是,2017年底,孙海平邀请马来西亚艺术大师赖伟权到关中村走访,在石门小组村民舒顺林家墙壁上画出了第一幅壁画——《走向新生活》。有了这第一幅壁画,村民们都来看稀奇,舒顺林也自然成为这张画下的“老明星”,常被拉着去拍照。2018年3月,赖伟权第二次来关中村,在村民舒兴才家墙上画了一幅《我的童年》。画的是彝族放羊娃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景,素材源于在村里放羊的孩子。今年春节,当赖伟权第三次来时,还邀约上了马来西亚另一位艺术家卢芳州。两人的画风都很接地气,所绘壁画颇受村民热捧。农户们纷纷主动邀请艺术家前去作画,有25户人家的江湾地小组就画了10幅。“一张张壁画既接地气,又提升了人文素质,村里回来的年轻人喜欢得不行,朋友圈发成一片。”关中村党支部书记陈明贵说。村里张老稳的女儿张敏出现在画作《女孩与斗鱼》中;在《与马来貘相遇》里,村里三位6到9岁的小朋友也参与了创作,画了些小鸡;贫困户张德宽在自家的壁画《吝啬的财神爷》前,笑得合不拢嘴……其实,除了壁画,写生基地也是孙海平最初为村里建设国际壁画艺术村这个目标而搭建的平台。到关中村驻村后,孙海平用了一个月时间考察当地自然资源,想利用每个村组的特点建一个写生基地,通过接待食宿来为村民增收。村干部和驻村干部坐下来一起谈,大家以为是搞农家乐,担心路远地偏没人来,最终孙老师还是说服了大家。2017年4月,他们正式向昆明学院提交了策划方案和可行性报告,方案通过了,学院投了5万元。“就靠这5万元买了25张床、50套被褥,新建了公共厕所和洗澡间,还有餐具和厨具,利用老村委会的房子整理出了6间房,建成了一个写生基地。”驻村队员张知文说。2017年6月底,关中村迎来了第一批大学生写生团队,一共47人住了6天,纯收入8722元。接待人员是本村5名贫困户,每人每天获得50元酬劳。后来,这里又陆续接待了昆明风景画学会、教育部西南旅游和健康教育团队等,这才引来了创作国际艺术壁画的马来西亚艺术家。现在位于老村委会里写生基地的墙壁上,挂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写生基地》《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写生基地》等6所学校的牌子。“有了写生基地和壁画两条腿走路,关中村发展乡村艺术旅游大有希望。”孙海平信心十足。在村里的讨论会上,大家形成共识:3到5年内,完成100幅壁画作品,结合文化艺术资源与人文资源来开发旅游,既有艺术包容性,又注重作品与观众间的互动性。孙海平表示,下一步还有很多事得抓紧干:引资立项,确定乡村艺术旅游产业实施方案,然后再用10年时间打造国际壁画艺术村。关中村不仅有艺术产业,还有旅游资源及种植养殖产业。目前,全村臭参种植面积达500亩,亩产值近万元,带动农户84户,人均增收7130元;“大红袍”红辣椒种植达3000亩,大户带动农户养殖巴马小香猪,目前存栏90头;开花洋芋试种成功,为村民致富持续“造血”……关中人的日子越来越好过。(记者 熊明)
往事中国网版权所有